欧米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汽车新闻

文章内容

中顺汽车服务中心_中顺汽车服务公司

tamoadmin 2024-09-09
1.威马汽车造车资质从哪里买的2.沈阳市和平区中顺北路 129号中公教育大楼路线3.哈尔滨二手车过户在哪里办4.哈尔滨市二手车过户办理地点5.今天来量一下“造车

1.威马汽车造车资质从哪里买的

2.沈阳市和平区中顺北路 129号中公教育大楼路线

3.哈尔滨二手车过户在哪里办

4.哈尔滨市二手车过户办理地点

5.今天来量一下“造车门槛”

6.关于中顺世纪这款车给点评价?

中顺汽车服务中心_中顺汽车服务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市中顺驾校报名电话是13936039135

中顺驾校地址是道外先锋路中顺汽车园区

中顺驾校,一类驾校(哈市仅一家),总校位于先锋路哈同公路0公里处(中顺二手车汽车园区院内),占地面积25万平米!目前,是哈市最大一家拥有大车和小车四个科目自建考场的驾校!

这个驾校还挺好的,学员都挺多的,主要是没有消费,让大家都挺放心的,需要驾照的可以去了解一下看看,场地跟车辆都是足够的,教练也挺好的

威马汽车造车资质从哪里买的

首先没有沈阳这个品牌的,沈阳是地名,生产中顺和华晨二个品牌(中顺已经停产)

其他类似的车型有金龙、福田、、牡丹等

在这些车里,最好的应该是,不一定是车有多好,主要是售后服务好,网点多。二手车的保值率也高些。

福田最出名的应该是柴油发动机(不是没有,只是福田的排量小2.0.价格便宜罢了)福田近期优惠活动挺多,很多都是在打压。就连福田经销商广告里也都是的字样(类似于挂羊头买狗肉)但是福田最大的缺点就是,售后服务网点少,旧车保值率也不如。

金龙,牡丹之类的就更不推荐购买了,售前售后的服务网点都少,旧车折价保值率底的离谱。

中顺你想买也买不到了,人家停产了。

这类车属于工具车,也就是工作用车。你选的这个型号普遍都是拉货的,但是绝对不是越便宜越好,汽车消费是个长期消费,买了是要用下去的。所以请你仔细考虑油耗、保值率和使用成本后进行购买。

沈阳市和平区中顺北路 129号中公教育大楼路线

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两家车企。根据查询易车网显示,威马汽车以11.8亿元分别收购了大连黄海和中顺汽车两家车企,获得了两张生产资质,并通过自建工厂在2018年实现量产。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是国内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及出行方案提供商。

哈尔滨二手车过户在哪里办

公交线路:266路 → 324路区间,全程约19.0公里

1、从和平区步行约220米,到达十一纬路交通银行站

2、乘坐266路,经过7站, 到达南京街南十马路站(也可乘坐沈阳266路[东线])

3、乘坐324路区间,经过17站, 到达中顺汽车站(也可乘坐324路)

哈尔滨市二手车过户办理地点

车辆办理过户手续,需要当事人双方一起到车辆登记车牌城市所属车管所申请办理,异地不能办理车辆过户手续。所需证件:原车主、新车主、车辆行驶证正 / 副本、购置税本、养路费收据、车船使用税完税证明、机动车登记证书、机动车刑侦验车单、保险单 / 卡 / 。以上均需提供原件。

今天来量一下“造车门槛”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 欢迎使用百度知道!很高兴为您解答!?

哈市二手车市场可直接办理过户

交警部门车管所将不再受理辖区外转入和辖区内转移业务,市民可以在相关二手车市场内直接办理过户业务。

交警部门将二手车转移业务分流至经工商部门审核确认符合经营资格、可以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具备一站式服务条件的哈尔滨中顺汽车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旧机动车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二手车交易市场内办理。并且在具备条件的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实行全天候无日办公制度,让前来办理车辆交易过户的群众能够随来随办,方便快捷,两家二手车市场内公安服务窗口的收费标准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南岗区保健副路6号车管所院内业务大厅内窗口及其他登记服务窗口,将不再受理辖区外转入和辖区内转移业务。

哈尔滨旧机动车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建国街198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 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 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 ?望您能及时纳,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

? 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服务广大网民。百度知道顾问团 现招募知道名人、达人、热心知友。朋友,你有问题?点击连接,直接提问!感谢大家对百度知道顾问团://zhidao.baidu/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AE%E5%9B%A2的支持与关注,祝大家天天快乐。

关于中顺世纪这款车给点评价?

文|李?妍

当那些大佬们发现汽车有可能成为继手机之后的新生一代的智能终端时,科技公司、房地产公司、手机厂商、数码圈、甚至家电设计制造公司……都大步踏上了造车之路,有的甚至“闭眼狂奔。

上个月,苹果公司发布的iOS和iPadOS?13.4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更新里的一个名为CarKey的API让苹果造车的话题再次浮出市场的水面。

犹记得还是在2015年,圈内盛传苹果造车的伟大。可是随着其转型到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上的动作,似乎大家都默认了苹果放弃造车这件事。但去年,苹果却又不断爆出汽车相关的专利技术,可见,苹果一直走在“神秘造车”的道路上。能不能成,目前还不好说。

不成,便可能像戴森、格力董明珠一样,退出这块市场。成,那它可能就是另一个“特斯拉”。

只不过最近这些年来,跨界造车的企业多得都让人记不住名字,我很疑惑,像汽车这样的大宗产品,门槛真的这么低吗?但几年来苹果迟迟没有“落地”的动作,纵观造车新势力们,也多半是撑过了发布概念车型,却倒在了量产之前。这反倒给出了一个与市场现象相悖的结论:造车门槛并不低,来吃蛋糕的人不少,但能抢上的却不多。

阿里、华为、小米、腾讯、百度等业界牛企也只是温柔地靠过来助力造车,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想要入局汽车市场的心,不难懂。但想要造车成功的手,却不是家家都有力。这门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技术和人才密集的生意,真不是谁都做得来。

“打不破”的壁垒

说到壁垒,“首当其冲”必定将技术壁垒列为最为影响汽车的因素之一。技术壁垒是多年来老生常谈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个经过了130多年的汽车产业,要说短时间内突破,是不太可能的。这其中的核心技术积淀、政策法规、专利生态、品牌力等方面的壁垒确实是高。

就传统汽车产业而言,长久以来,能够实现量产的汽车核心三大件就不多。不少汽车品牌都是引进组装的。在新势力品牌上,技术是个显而易见的差距。生产不出好品质的汽车,便只能占据产业链的低端。

但未来核心主机厂的地位会下降,将来买车或许更倾向于不看品牌、而是看配置。就像现在买电脑,光谈联想还是戴尔,没有意义,归根到底还是看其产品配置。只不过在同等配置下,品牌力的作用又得到了凸显。

品牌,是新势力汽车与消费者之间的另一道鸿沟。个人认为,技术的突破势必要与品牌相结合。目前这种情况来看,技术上突破了的成功也无法同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心智。

技术是有形的壁垒,而品牌力则是无形的那道壁垒。借用一句老话:“在其位谋其职”。如果品牌处在低端,即使做出了高端产品,也很难从现有的高端品牌里抢夺市场,毕竟品牌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来检验和积淀的。起步便位列低端的新势力品牌,更需要的是一步步用产品打下品牌力。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海明曾说:“将来,我们的价值可能很多体现在服务的价值上,在一系列配套设施的价值上,而不仅仅是把车造出来卖给消费者。”

此外,制作工艺、汽车产业法规的高复杂度等等,也是新势力难以快速跨越的壁垒。

熬不完的生产、回报周期

这个过程,像极了一位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

中银证券汽车首席分析师彭勇曾算过一笔账,就中国品牌乘用车而言,按照15万辆产能设计,每辆车在生产设备和设施上的投资约1万元,前期研发一款车型的费用约为3亿元至4亿元,再加上相关环节,一个乘用车项目上马,至少需要30亿元左右的资金。

这已经算不夸张的了,看看如今的新能源新势力,哪个不是动辄百亿。而汽车的产品周期本身就很长,一个全新的平台开发至少4年,车上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

车联网科技领军企业博泰集团创始人、CEO应宜轮曾表示:“对新势力而言,从一个公司成立到出第一台车,得4年,从第一台到年产20万台实现盈利,还得经过4年。”当然,如果是大众、丰田等老车企切换到20万辆电动车规模,估计只需2年,甚至不到2年。蔚来、小鹏、威马等车企从成立到第一台车,就花了4年左右的时间。

而这,还仅仅只是说已经成立的状态下。现实情况是,如果一次产品周期、产品窗口没抓住,这个企业很可能就面临淘汰。

由于之前国家准入管理机制下的受限,一方面“隔离”了部分浑水摸鱼的企业,但另一方面,也让生产资质的价格变高。

汽车连续多年的增长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蓝海,让不少人都急切地想要进入造车这个创业行当。但当时制度严卡,想要成为一家有资格产销的汽车厂商,不仅要有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想要造车,必须先有生产资质。

可是这个成本过高,不少企业只得寻求“走捷径”。过去的那些年里,通过购买已有企业的生产资质而快速入局的例子比比皆是。据悉,威马汽车就是收购原沈阳中顺汽车的,将其资质转移到威马在浙江温州的新建工厂,从而才顺利在2018年就拿到了产品公告。再比如拜腾汽车以8亿代价购买一汽华利的生产资质。

这种“买壳”成本显然让本就资金欠缺的企业更加沉重,每辆车也都相应多出了大几千甚至过万的成本。这样的情况下,让开头变得难上加难。

而这些制度下暴露出来的问题,终于在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出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革新下得到好转。

虽然出台了一些更为严格的程序规则,但新规肯定了代工模式,而且只要达到3万辆/30亿元的规模就有可能拿到资质,相比之前花几个亿、几十个亿来买资质的企业来说,后面的企业确实赚到了。不过对于已经买到资质的企业来说,直接跳过了新规里的层层要求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给生产和创新争取了更多的成本。

但即使这样,活着的新势力还是不多。而活着并活得好的,几乎没有。蔚来这样的新势力头部依旧是一年几十亿的亏损着。当然了,这在蔚来看来不是亏损,而是投资,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只不过,这个回报期略长。新能源汽车的标杆特斯拉,从年度来看也一直处于亏损,股本回报率长期是负值。

造车这个行业,不仅投入回报周期长,股本回报率也不高。不仅依赖资金投入,也需要技术储备。这个过程里,投资人就未必等得了。

车联网、新能源这根“救命稻草”

对于造车而言,门槛肯定是居高不低的。那些业界常提到的壁垒、问题,接下来我不赘述。这里我们说说希望点。为什么我要将这两个归为新入局造车者们所抓的重点?

趋势。

作为下一代的智能终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上怎么少得了科技。对于车联网这块,它是唯一与用户高频联系,且能基于智能操作系统提供软硬件极致体验的。个人认为,无人驾驶更像是将来少数年里车联网的终极形态。

再看到现在市场里推出的汽车产品,都在逐渐追求智联系统的更高智能化。随着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的发展,车联网这一块的市场还很大。

但好东西注定难做。车联网的潜力足够深入,孕育的市场足够强大,打开的难度也就足够不易。现在很多汽车上搭载的中控、大屏、智能钥匙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车联网的核心在于软件平台、云端平台和数据平台。

再说到现在火热的新能源市场。

为何是新能源?一方面是政策支持、技术趋势,另一方面,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吸纳各种先进生产力的消费产品,好比之前的手机,成就了苹果。这也是为什么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和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都要来切入的原因之一。

但结合近些年新能源新势力的生存状况来看,显然这个市场对待新人更加的“暴戾”。起初入局的时候,可能一个听起来跟汽车没有半毛钱联想的品牌也是个造车新势力。现在,倒得也没剩下多少了。活着的那些,不是四处奔波融资,就是没法实现量产。偶尔还要为由于不到位的技术引来的舆论而焦头烂额,比如自燃的特斯拉、“趴窝”的蔚来。

融资,便是新能源的第一个门槛,更是成为了当下造车新势力的首要任务。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

电动车的出现让资本大佬们以为做电动汽车和做手机差不多,但等真正投钱了才发现实现量产真的太难了。比如到现在还没量产的法拉第、仍然活在PPT上的FF91。说实话,没几个新势力做到了量产。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概念车到量产是一道鸿沟。

除去供应商已有的零件之外,还有更复杂的整车匹配、动力标定、安全属性、电器架构等程序的保证。加上严苛的三高实验等各方面的问题,一台汽车的投产需要至少几千名这样的工程师不停地努力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实现。

新势力造车企业很难具备这样的人才和资金积淀,哪怕有足够的融资,人才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搞定的事情。

新能源还有一个“全球化”的门槛,那就是电池技术。

就像特斯拉那么厉害的存在,也同样没能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痛点,依旧是里程焦虑、安全焦虑。

我国在新能源市场上的步伐算是领跑者的,产销方面,中国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每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与保有量均占据全球市场的50%以上。技术方面,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即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生产上,位居世界前列。

而网络上的一个真事的段子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一个电池出了故障的特斯拉车主在面临4S店拒绝赔偿的情况下去了广州的“陈田村”。结果那里的师傅很熟练的就找到了出问题的那个电池,并且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功夫,就把5000颗的锂电池全部都换好了。连汽配都这么厉害,更别说汽车行业了。(此事,元芳你怎么看~)

汽车是一个包含大量安全性零部件、涉及大量法规、甚至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品。想要量产出一款符合大众需求的好车,不管是电动还是燃油,都不简单容易。

这不仅要有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也要对传统汽车行业存有敬畏之心。当然,能不能跨过准入门槛是前提。

随着全球政策驱动电动化全面加速,无疑为中国车企带来了巨大增量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中国市场是最大的、增量也是最强劲的,但仅仅想借着电动汽车风口飞起来的车企,必定是会要“摔死”的。

造车本是一个研发、制造、迭代周期以及回报周期都非常长的赛道,对新手而言更是容错空间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造车是当前民用产品里的最高门槛。

汽车是个好市场,好项目,但前些年“闭着眼都能赚钱”的红利期已经过了,想要入局分羹,实属不易。不管是已入局还是即将入局者,都且行且珍惜吧,你们的到来,必将是汽车业里新鲜的一笔。

#本文所有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建议别买。

我就是辽宁的人。

我先说说中顺汽车的由来。

中顺汽车前身是公安(还是武警,我忘了)属下的在沈阳一个汽车厂(规模和大的汽修厂差不多,我上初中的时候路过哪里,在沈阳浑南)。那时候,厂名叫“松辽汽车”,在80年代辽宁的公安面包都是松辽,后来因为转为市场经济,竞争力太差,松辽汽车早就破产了,最少十年以上。

我们单位(不是公安)现在就有个松辽面包车灰头灰脸的扔在仓库里不知道多少年了反正我是五年前上班就这样,因为没配件,再说也太过时。

去年还是前年左右,汽车厂被南方的一个私人老板(大概是浙江的人)给买下了。更名为中顺汽车。

中顺汽车和李舒富的吉利汽车一样,不一样在于吉利销量很大是盈利的,而中顺汽车半死不活在辽宁都打不开销量,在辽宁甚至在沈阳路上连一辆都见不到。

中顺汽车和华晨汽车都是沈阳的工厂,不同是一个私人民营作坊企业,一个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控股集设计研发生产于一身的特大企业。

先不说汽车的质量售后维修如何。

先说外部环境。

华晨在低谷的时候,因为它是国有资产所以可以获得沈阳市的十几亿的无担保作为流通资金,因为白道的关系原来的华晨高层摆不平,辽宁省特的派副现场办公,派原大连当华晨一把手(老祁)。

省下文件,今后省内购公车必须是华晨的。去年,本单位领导买的车就是尊驰。今年,骏捷出来后,我们这里很快就出现还没来的及牌照的骏捷警车。

省投入几十亿资金,是不可能让华晨倒下的。就像中央不可能让鞍钢倒下,自然会想办法剥离附属企业(中央财政拿钱补贴)改造设备。

而中顺个人企业,与其说是爹不疼妈不爱,不如说没爹没妈,没见过支持过它什么。华晨的爹的省,妈是股市(圈钱)。

想想看中顺这样要技术没技术,要销量没销量,要背景没背景的企业,到现在也没盈利。如果你买了它的车,一个是技术落后维修网点少,另外一个所不定哪天中顺破产了,你的车无配件换,而且你卖给别人,别人也不会买。

如果你要买面包不如买华晨,低配的型号六万就够了(钱不够买个二手的更便宜)。丰田发动机,技术成熟稳定。全国轻客销量第一,走到哪里都能找到维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