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米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配置

文章内容

如何评价小米汽车_小米汽车热度下降怎么解决

tamoadmin 2024-09-09
1.小米手机是如何从销量第一走向其他类的?雷军要造汽车的消息在圈不胫而走,很多网友都希望雷军真的能够用小米这一品牌造出汽车,不过意外的是雷军现在的小米汽车商标已

1.小米手机是如何从销量第一走向其他类的?

如何评价小米汽车_小米汽车热度下降怎么解决

雷军要造汽车的消息在圈不胫而走,很多网友都希望雷军真的能够用小米这一品牌造出汽车,不过意外的是雷军现在的小米汽车商标已经被抢先注册,很多网友认为雷军或许将会换新的logo,但我认为雷军不会换新的logo。

起因

很多网友在听到雷军要造汽车的时候都纷纷表示十分的惊讶,因为雷军虽然以前说过要找汽车单,一直以来都只是说说而已,没有想到会是真的,可是这个时候不好的消息也相继传来,原来早已经有相关的企业抢先注册了小米汽车这一商标,这对雷军的小米集团来说是致命性的打击,也因此在网络上掀起来一波热度,很多人认为雷军或许要换小米的logo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认为小米汽车这一商标虽然已经被抢先注册了,但是雷军是不会去换小米的logo的,毕竟刚刚花了两百万,请日本的著名设计师换了新的logo,现在就贸然的换logo会导致公司里面的人心不齐,会让很多员工认为这样很随意,从而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凝聚力,这一点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换logo这种事情是很难去发生的。

价值问题

其次,小米的新logo在网络上已经掀起了很大的热度,并且有很多网友通过雷军的这件事情已经知道了小米新logo这个标志,所以如果一旦改的话,会导致整个小米集团遭受巨大的损失,这一点我们相信雷军是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大家根本就没有必要过于担心,说小米会换新的logo。

但我们真的很希望哪种能够尽早的将小米汽车造出来,能够更好地方便大家的生活,让很多年轻人也体验到小米手机和小米汽车的搭配,所以我们展望未来,相信这一切都会很快来临。这一切都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出现。

小米手机是如何从销量第一走向其他类的?

未来已至,只是尚未流行。

凯文·凯利在《必然》的这句话似乎贯穿于整个互联网这部“进托邦”史当中,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趋势,也看到技术的“秀肌肉”,但要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似乎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毕竟解决人的需求,才是真正推导技术变革的力量,技术进步的初衷也是为了造福人类。

这其中,车联网的“乌托史”其实起源甚早,在国内最早可以追溯到08年。而在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吸引了许多企业的跑马圈地,包括BAT在内的诸多“野蛮人”纷纷进行架构调整,高调入局车联网的态势也着实让车联网的火变得愈发旺盛。而对于传统 汽车 厂商而言,车联网更是 汽车 销量焕发“又一春”的关键。

事实也的确如此,据有关资料显示,2018年1至10月,中国市场 汽车 共销售2287万辆,同比下降0.1%,持续回落。其中,10月份 汽车 销量仅238万辆,同比下降11.7%,为2012年以来最大单月降幅。多重因素影响下的 汽车 销售热度下降的境况似乎已经不可阻挡。

车联网被传统车上们寄予厚望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事,然而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车联网虽热,但眼下却有这么几盆冷水已经是“盆在手上,不得不泼”。

倒春寒还是冬未过:车联网爆发的阻碍因子有哪些?

从车联网技术本身来看,其目前市场上的火热到底有没有泡沫?是否存在被高估的嫌疑呢?答案是“有过”,任何新技术驱动下的产业往往具备估值高、营收低、风险高、周期长、不确定性高等特征,车联网同样也是如此,但车联网最大的泡沫其实早已破碎开来。

从08年车联网的概念刚刚提出,到如今正好过去十个年头,按照技术发展的加德纳技术成熟度曲线。如今车联网的火热已经不是萌芽期后的火热,而是从低谷期到复苏期的回暖,准备迎接最后成熟期的到来。

既然是复苏期,就需要对行业有更理性认识认清行业发展的阻碍因子来自哪里。但从目前行业的反省来看,如今要想以车联网为卖点促使用户换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这主要归咎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技术落地的普适性轨迹: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车联网对于 汽车 产业而言无异于鸟枪换大炮,功能机变智能机,而在过去人类文明发展积累的经验来看,技术的落地轨迹其实具备一定的规律性特征。从第一次工业明开始,每一次新技术出现,其脚步的快与慢直接关系到当下整体市场的发展,以点连线,以线辐射面的过程,而至于影响的行业、应用及生活方式也同样是个逐步运行的过程。

以通讯网络为例,通讯网络的2G时代、3G时代再到如今的4G时代,每次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4G网络发展最迅速的几年,仍有人使用2G、3G网络。在基础设施层面上,自2008年4G出现之后,在这过去的几年时间里运营商却依旧没有关闭3G、2G网络。

通讯网络的普及尚需多个年头,而车联网技术的落地难度要更大于移动网络的普及,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通讯网络是旧技术迭代,车联网是新技术起源。

移动网络所提供的服务类型人们都知道,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市场教育,而车联网不同,人们目前所看到的也只是蓝图,并没有感受到实际的效果,本身也需要付出新事物都要有的市场教育成本。

车联网代表更智能高品质的生活驾驶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原先的 汽车 就会完全退出 历史 的舞台,就比如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如果没有小米这样的“搅局者”,智能手机的普及可能尚需一段时日。

因此,我们可以认定的是,即使车联网真的达到大规模商用的程度,而换车潮并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大,这会是一个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过程。

* 汽车 的耐用品属性

经济学认为,在消费结构的划分当中, 汽车 消费的比重通常仅次于住房消费。消费金额大、消费周期长是其主要消费特征,成本比手机要小得多,很难产生冲动消费。因此,人们在面对买车与否的消费决策时方面往往慎之又慎,这为搭载车联网系统的 汽车 出售增添了不小难度。

2.未能实现足够高的用户效用

跟“人”打交道是一件最复杂的事情,因为人的七情六欲会时刻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人性”在很多时候是商业发展的动力有些时候则是一种阻碍。

基数效用论告诉我们,不同类型的产品带给用户的满足感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吃一个鸡蛋用户获得的满足为10,一只烧鸡的满足是15,因此吃一只烧鸡比吃一个鸡蛋更加划算。

而在车联网同样也是如此,毕竟无论什么时候,使用价值才是商品价值的体现,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告诉我们:如果某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大,则消费者为购买这一单位的该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越高,用户对产品效用认同高低决定是否愿意付费或者愿意付出多少费用。

如今看来,车联网依旧还处于“PPT”的阶段,虽说已有不少可以冠之以车联网的卖点,凡和WIFI、网络沾点边儿的产品,就被冠上车联网的名号,这些本身也的确算是进步,但这一改变对用户的满足程度只是处于效用较低的一个层次。 相对于PPT给广大用户心智中的留下的锚定印象,如今打着车联网旗号的车企更像是小儿科,就目前而言尚没有看到解决思路。

没能实现足够高的用户效用,这也是不看好目前车联网能够拉动销量增长的根本原因。 从某种程度上讲,各自为战的行业境况这也导致车联网更像是一个非标准产品,而在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看来,我们看过的几乎所有的非标准化产品的扩张动力都来自于激活“爽点”而非解决“痛点”。如果以KANO模型来看,这一类产品满足的可以是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和反向属性,但一般不会是必备属性 。因此,什么时候用户感到车联网的必备属性了,这也是行业真正爆发的时候,但从目前来看还没有这一类的迹象。

3.技术本身尚存不足,何时解决未知

技术依旧是行业发展最难啃的骨头而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产品设计

企业技术基因浓厚,如刚刚进行组织架构调整的阿里、百度、腾讯,它们的车联网系统的设计者们一直在建造更大、更相互交织的系统来分担计算机处理负载。但如今来看他们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旦一切事物都联系在一起,问题就会像解决方案一样容易扩散,有时甚至更容易扩散。有过太多的建模都曾经表明一件设备的连接越少,安全性也会越高。虽然智能通常是高度可靠的,但它是有很大的可能会出现失败。当车联网实现的时候,它可以提高性能。但如果车联网系统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比没有智能化的情况更糟糕。

*通讯网络

5G网络是包括车联网在内整个物联网生态所依赖的一项技术。车联网时代,需要强大的网络支撑,因为海量的物联网终端需要需要可靠的低成本接入,传统的网络架构的性价比无法满足要求,而关于5G技术技术而言,依旧未能实现大规模的商用,这也是限制车联网爆发的技术因素之一。

4.行业外部环境的复杂性

从外部因素来看,美国学者Johnson·G与Scholes·K提出了 PEST 模型,用来进行行业大环境分析,可以分为四大因素: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 社会 因素(Social)、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以此来判断一个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从政治因素来看,主要是要考虑政策对行业的管理力度,经济发展本身就是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而对于新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鼓励、包容、支持和引导,但在一些关键而又敏感的话题上,政策方面也会及时给予强有力的规范和引导。

对于车联网而言,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数据和信息这一敏感话题。

*从技术的演进来看,就目前来看,车联网的发展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一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问题让以技术见长的BAT都还头疼不已。

例如交互方式上,取什么样的交互方式?语音还是触屏,亦或者二者结合?,从屏幕设计来看,车载系统不是日常回微信,瞬间的分神就可能造成交通事故,这需要产品经理好好考虑产品的设计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对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打击会是致命的。而语音方面,则是一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例如方言识别等。

*从经济因素来看,如今 汽车 销量下降的经济问题也将成为未来车联网 汽车 销量的阻碍因子。

例如楼市价格快速上涨,人们在这一块的投入增多,“挤出效应”下对整个 汽车 销量带来负面影响。虽说买房和买车在功能上不属于替代品,但在消费者支出分配上绝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除此之外,国内宏观经济发展态势等因素也会影响 汽车 的销量。

*从 社会 因素来看,车联网的蓝图是为了实现车和车、车和人、车和道路等与 汽车 有触点事物的关联互动和信息交流。还有就是经常提到的隐私问题, 社会 大众对个人信息问题的态度,这些 社会 问题将是车联网从业者未来必须考虑的问题。

由此可见,透过 PEST 模型分析不难看出,虽说目前车联网的研究已经归于复苏期,但行业未来爆发的时间点还不可期,现在一切关于车联网带动 汽车 销量增长的猜测更像是望梅止渴。

未来已至,但尚未普及,那如何才能加速车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呢?

回归 汽车 IoT常识和底层逻辑:基因互补才是车联网发展的完全体?

车联网本身属于产业互联网范畴,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其实都源自于最本质的内容,因而要详询的解决方案,还需要回归 汽车 IoT的本质才行。

回顾过去 汽车 厂商的成长之路,有这样两条明显的主线:一是工业 社会 的规模效应推动 汽车 厂商的崛起;二是互联网的网络效应时代,规模不经济推翻了 汽车 厂商们依赖许久的成功经验。

如今,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产业互联网其实是将大量的设备、数据和系统连接起来,这些设备、数据和系统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但它实际上不是一个单独的问题,是一个产业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具体到车联网而言同样也是如此。

从底层逻辑来看。车联网可细分为云、管、端三部分。车为端,5G为管;云就是云服务、云储存、云计算,用来解决车与车,车与人,车与物的联系。

云的问题谁来解决?这需要 科技 公司的阿里云、京东云、腾讯云们下功夫;5G网络需要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扶持;而“端”自不用说,各大 汽车 厂商。只有多方协作,车联网的产业价值链才能实现升级的链式效应。

单一企业并不具备产业的积累和底蕴,即使是消费互联网时代呼风唤雨的BAT同样也是如此,毕竟2B类产品不同于2C,要求的不仅仅是“做到”,而且还要“做好”。这可能需要相关企业不仅具备 汽车 制造基因,还要具备技术基因、运营基因等多元化基因。

凡事皆有主次,那么云、管、端三大要素中谁为主导呢?这一点其实毋庸置疑,一定是端。

物质决定意识,任何时候软件的存在并不是凭空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存在和运行必须在各种硬件设施的基础上,一定是先有电脑和智能手机,才会有现在丰富的客户端和APP。软件的发展,离不开硬件的支持。车联网同样也是如此,网络传输也好,云服务也好,都依靠于端的力量,车载系统必须与 汽车 配套,是 汽车 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不容改变的前提条件。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互联网江湖(VIPIT1)团队认为合资车企这一车联网时代衍生出的新物种更符合行业发展的特征。

以上汽通用 汽车 为例,其发布的“2025车联网战略”写道:到2020年,上汽通用 汽车 旗下车系将实现100%云互联;2025年之前,上汽通用 汽车 旗下的车将能够应用5G网络技术、车主将拥有超级个人助理、一体化座舱系统以及基于增强现实的抬头显示系统应用。

敢定出这一目标本身是需要一定底气的,而上汽通用的底气源自于合资车企能够不断实现“基因互补”的优势。

作为上汽“拳头品牌”的别克 汽车 推出的Super ID功能,已经可以支持高德导航、网易云音乐和考拉FM车机账户联合登陆,并且能将这些应用的移动端数据和车机端打通,做到跨平台的用户数据共享。能够实现这些功能,依靠自身的 汽车 制造基因是做不到的,合资车企的价值凸显的淋漓尽致。

消费互联网时代,企业以单点为突破口展开,然后再逐渐摸索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的套路已经过时,企业级市场更强调“基因的组合效应”。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未来可能还未衍生出更多好的解决办法,但就目前而言合资车企无疑是最合适的存在。

第几无所谓,重要的是给了百姓实惠,而不像某些品牌拿来请海军。拿个国产芯片卖低配高价!支持小米!下一台还是小米!小米本来就利润低,不像我华为,全国铺天盖地的手机卖场私人柜台老板,卖一台至少赚个 600--1500,小米线下店少,卖得少也正常。靠那一个城市一两家小米之家,这销量还低至少你还在蹭小米热度吧,要不你提小米是在故意黑小米作为一个买家貌似这不是你该关心的问题吧

"销量第一″时,就暗含了"走向其他类″的危机。

"销量第一″怎么来的?来源于先见之明。

小米手机一开始便对准了特定消费群体的特有需求,即必须价格低但又必须配置高,也就是还要上载价格高手机上有的配置,小米最先识别出了这个特别的需求,让消费者在支付少的情况下享受到了 科技 的乐趣。

这个需求虽然特别,但显在和潜在的消费群体却很大,可以称之为大众性的需求,当年几乎是大众化。这是手机销量大以及第一的天然基础!

而当年的小米也满足了这个需求,并成为了销量第一。

怎么满足的?买来了并加上了高配置,哪家的配置高就买哪家的,整合优质,实现了"顶配″,于是就让人们眼前一亮,而且还让人们心生感动,是啊,配置的买价虽然贵,手机的卖价却是低,贴着成本卖的。

继续高配低价地卖,小米厚道的市场形象就树立起来了,口碑独一无二,终于成为了销量第一。

即便不是通过互联网渠道来销售,小米也会成为第一,大不了再少赚一些钱。

小米无疑是一个很有商业眼光的手机厂商。不错,雷军的商业才能从读大学时就崭露了。

第一的销售量没有维持久。已知,是由于进入性价比市场的手机厂商多了,不再单单是小米在卖高配低价的手机,而且,小米还分心、分人去搞家居了,经过努力,成为了另一个第一,与荣耀、O、V相比,明显不是纯粹做手机的。

虽然,小米依旧是在卖高配低价的手机,但其他手机厂商也是,大众化的需求被一大群厂商给群分了,哪家都没有独自地去面对并满足。

那么,小米手机销量不再第一,只是由于不独家供应大众所需加上不专注做手机吗?当然不是。

华为后来转向同时做高端手机而成为后来的销量第一,以及荣耀的手机销量超过了小米与红米之和,反证了小米在后来出现的另一个缺失,就是没有及早转向同时致力于"技术立业″,而是仍然在拼高配。

殊不知,自家的产品没有关键核心技术已经不再是最为感动人心的,不合时宜了。尤其,总是用高调夸赞买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来高调营销自家的手机,在国产手机厂商中是最突出的,越来越被广泛地反感了,让人们觉得小米商业以及商人的蕴涵最丰、色彩最浓,尽管依旧价格厚道,形象、口碑却降低了。

小米手机现在开始冲击高端手机市场了,好事、不晚。但是,需要同时真正去为实现已经高喊出的"技术立业″口号而做实际努力,不要给人们一种不过仍然是在营销的印象,还有,不要再口无遮拦地怼友商,因为友商一直在为" 科技 自立″而努力,并且早已经达到了部分自主,技术上明显高于小米,包括但不局限于手机。

小米曾经有先见之明,现在应当有自知之明,真心期待!

凭良心说话!!!世界上若无小米品牌的诞生,全世界普通老百姓都要仰视购买很贵的智能设备。

小米每进入一个领域,该领域价格立即飞降。普通老百姓马上拥有超值物品。

在网上黑小米的百分之九十九的都是水军。

小米销量有所下降直接原因是其他品牌也开始走性价比路线,抢了小米的饭碗。

我也是一个米粉,用过小米1,小米3,小米5(现在这段话就是用小米5发出来的),给家里长辈买的红米不下10部。

可以肯定的是,小米拉低了智能手机行业的价格,是小米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性价比。记得小米1发布的时候售价是1999,而当时差不多配置的手机价格都在三四千,我记得有HTC,三星,索尼等,当时的中兴华为还是充话费送手机的,那个时候的华为并不出名,且非常垃圾,重心也不在手机业务上。

另一个值得肯定的是全面屏也是小米带起来的,虽然它不是第一个做全面屏的,但的的确确是小米发布MIX1代后,全面屏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并成为新一代潮流。就好像指纹解锁也不是苹果第一个做,但却是iPhone5s带起来的一样。

我现在自用的手机是iPhone 7 Plus,工作用的小米5,最近这一两年虽然小米的销量有所下降,但是我下一部手机依然会选择小米或者iPhone,备选vivo OPPO

不得不说小米是一家善于制造奇迹的公司,2014年手机销量就已经排名国内第一。当年,小米国内手机市场的占有率为14%,共计销量出1500万台。同年,三星手机也只能以1320万台的销量屈居第二,华为手机尚未形成气候。

时过境迁,华为手机已经在国内称雄,三星手机国内市场几乎不见踪迹,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号召力已经大不如前,仅仅排在第四的位置。那么,小米手机究竟是如何从第一走向第四的呢?

小米手机的发展历程

小米手机切入市场的角度十分重要,通过极高的性价比来抢占中低端机型。这一领域并未受到当时三星、苹果手机的重视,因此小米手机能够快速的打开市场。小米手机初期成功利用了网络的营销方式,将手机成本控制得很低。小米手机的销售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助推小米成功实现了上市。

小米虽然销量高于三星、苹果,但是利润率远远不能和这两家公司对比(手机产品定位不同)。华为坚决不上市并非没有道理,小米公司成功上市,导致小米公司更加关注盈利。因此小米不会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研发,导致小米手机向高端产品转型失败,一直关于“发烧”、“高性价比”等字样的烙印。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潜在的消费群体却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注重高品质的旗舰机型,这点上国产手机只有华为能够与苹果、三星抗衡。并且高性价比机型逐渐增多,华为、OPPO、vivo也在抢占此部分用户,小米手机出现下滑也实属无奈。

小米手机第三季度的出货情况

我们以国内第三季度手机的出货情况为例,看看小米手机当前的处境!

国内市场老大的位置已经变成华为,并且第三季度出货量高达42.4%,,共计出货4150万台手机。小米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仅为9%,手机销量仅为880万台,同期对比销量下滑33%,可以说是较为严重。这也难怪雷军在小米CC9 Pro的发布会上谈到,希望大家能够像支持友商(华为)一样的来支持小米。

小米手机未来是否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

当前小米手机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一个是印度市场的发展,已经成为印度手机销量冠军,一个是欧洲市场的发力,华为手机市场受阻(美国打压,谷歌禁止其使用GMS服务程序),不知道小米手机能否抓住这次机遇。

至于国内市场,小米手机想要成功翻盘华为几乎并不可能,两者之间的差距已经相当巨大。不过本次小米CC9 Pro手机的拍照功能已经追平华为,不知道是否能够给小米手机销量带来新的生机。

关于小米手机的成功与落寞的问题,您怎么看?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不过,小米的中国市场份额的确离华为越来越远,离原来小米瞧不起的VIVO何OPPO也有了较大的差距,似乎卢伟冰在中国区摇旗呐喊了一年,小米的销售额确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一方面是由于华为重兵投入了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的份额,华为终端在中国的增长已经超过了60%,占据超过了40%的中国手机市场,这就势必会导致其他智能手机制造商断崖式的下滑。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确是这样,除了华为所有的都在下滑。

但是小米下滑的尤其剧烈,除了华为抢占国内市场的主要因素外,次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小米正在逐渐失去人心,这和小米招的一系列不靠谱的人在错误的时机做不靠谱的事情有关。

我们常说,聪明的人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企业也是一样。小米公司的一系列高管在美国制裁华为的当下疯狂的、没有丝毫下限抹黑华为,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这都有点落井下石,有点仇者快的意思,所以这也导致很多小米粉丝粉转黑。

而且小米的高管有些时候完全是为了黑而黑,最近不管是抹黑华为的荣耀智慧屏,还是抹黑华为荣耀V30的拍照,到最后的结果都是让人发现小米的黑是恶意的攻击,是自身欺骗客户却来指责他人,这就更加遭人反感了。要知道,炒作不能无下限,盗亦有道啊!

所以,我认为小米的产品依然是好产品,但是就是由于错误的时间做了错误的事情。而且一个 科技 公司不好好的做产品,把好好的智能手机的营销做成了泼妇骂街、满地打滚,并且张冠李戴,反复打脸,甚至辱骂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出现,这种公司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不喜欢。

所以,未来难保小米的手机销售进一步下滑,也难保下一步小米的AIoT战略遭到重创,我觉得一个企业态度不对,三观不正,很难继续发展了。

其实我想问一下,小米还是那个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吗?还是变成了为抹黑而生的小米?

小米手机,最初利用“饥饿营销”的线上销售模式而走入人们的视线,这种营销手段最初被很多人所不耻,不过雷军毕竟是搞销售的出身,这种手段也属专业对口!

然后小米手机自成立以来,都是以性价比来打市场,让很多老百姓用得起了高端手机,所以现在回头再看看这种“饥饿营销”的模式,其实也算的上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吧,因为小米手机无论多么好,但它首先要走进人们的视野才行!

从一份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与排名来看,小米手机的排名是第4的,小米在今年的销售成绩下滑了,比第三名的苹果要低不少,并且OPPO也有赶超的迹象,二者的出货量相差只有50万部,而下滑的原因主要还是小米今年的机型不怎么受欢迎,在外观方面缺乏创新~

但是作为一个比较亲民的手机品牌,其 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如果没有小米手机的“搅局”,我想手机市场的水分会比现在大多了,比如某为的一部5000元手机,几个月一过,竟然掉价一千多,可见水分是多么的大了,虽说小米新机在上市一段时间以后也会降价,但是绝对不会降这么多,因为最初的售价本来就不高!

总的来说,感谢小米手机,让咱老百姓也能用的起高端机了,只要你小米存在一天,我就支持你一天,哪些动辄就5、6千的手机,见鬼去吧,我不是付不起这个钱,但是我不想做冤大头!

哪些恶意抹黑小米的人,歇歇吧,做人得善良,莫忘本!

随着5G网络的到来,希望明年小米手机的销量能带来佳绩吧,加油!

我来分享下我的观点。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小米开始走下水道,感觉是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速度非常快。

感觉性价比已经走到了天花板,现在OV也在走性价比路线,而且狠起来比小米还要性价比,这下小米护城河就不复存在,自然大家的选择就多了,肯定会对小米的销量起冲击的。

还有性价比感觉总会阉割一些东西,就拿新发布的CC9Pro来说吧,得益于1亿像素的照相机组,小米DXO照相评测第一,这是很不错的,但是看到很多评测大师用来1亿像素照相的时候,拍个照都是在等,成像一直在转圈圈,按道理855这个芯片不会这么差,但是小米就是来给你玩个性价比,阉割了855,给你来个730,730看来对于这个1亿像素的相机组还是很吃力的。

小米是成也性价比,败也性价比,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如果小米不做手机,你们现在可能还得花5000以上买电子垃圾,小米之前销量第一是刚好契合当时的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生活条件的提升,需要高端手机的人就更多了,小米在一直在摸索一直转变,摸索未来属于小米的手机路子。

小米手机发展到了瓶颈就如现在在低谷,最近的小米MIX Alpha和今天发布的小米拍照手机小米CC9Pro,都很好证明了小米在不断摸索契合市场又属于小米特色的手机之路。期待小米手机再次厚积薄发,那时候大家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第三季度在国内市场疲软,但纵观整个国际市场还是保持第四位,相信小米在短暂的修整后会王者归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上市公司的智慧,我们更没有任何资格质疑雷总的战略思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后得。小米,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