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米汽车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车型配置

文章内容

汽车行情分析2022年_汽车市场行情

tamoadmin 2024-09-14
1.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2.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3.2022年7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比亚迪凭实力“霸榜”4.2022年5月汽车销量5.2022年11月中国汽

1.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3.2022年7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比亚迪凭实力“霸榜”

4.2022年5月汽车销量

5.2022年11月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SUV保值率普遍下降

6.2022年6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特斯拉Model Y成单月销冠

汽车行情分析2022年_汽车市场行情

国内氢燃料电池行业内上市企业:亿华通(688339)、雄韬股份(002733)、潍柴动力(000338)、大洋电机(002249)

本文核心数据:产量、销量、保有量、销量分类

相关技术及市场仍不成熟

氢燃料电池燃料能量密度最大,高于锂离子电动车及燃油车,能效比上占据优势。考虑全生命周期后,能源效率约为29%,高于锂离子电动车的28%及燃油车的14%。在续航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传统燃油车相似,续航里程约在600公里左右,优于锂离子电动车;此外氢燃料电池汽车还具有无噪音,充能时间短,耐低温,事故严重性小等优点。

然而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技术和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未来发空间巨大;且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领域不具有普适性,这也是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需要革新和研究之处。

产量受到疫情影响严重

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的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产量下滑至1199辆。这表明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正在成长,产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市场需求增加。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前景较好。

市场进入商业化初期

2016-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逐年上升,受到疫情影响,2020年销量有所下滑。截止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1177辆,保有量7352辆,标志着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正在逐渐被市场认可接纳,氢燃料汽车进入商业化初期。

商用车是研发方推广重点

与海外专注于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量产不同的是,我国将研发和推广重点放在商用车上。2020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全为商用车。其中,客车销量占比达98%,货车销量占比为2%。截至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车累计行程超过1亿公里,以氢燃料电池物流车和客车为主。

政策指引保驾护航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是为我国氢能发展道路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与指引。随着国家“碳中和”、“碳达峰”任务的推进,氢能这一绿色能源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推动。未来目标中就风光能电解水制氢,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等进行了详细规划。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易车原创·数说车市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2年5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35.4万辆,同比下降16.9%,环比增长29.7%。5月零售环比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历史最高值。

5月份销量大幅增长,主要是受到“疫情”在全国各地散发局面逐步降低,各地经销商4S店客户进店和成交都有明显改善,稳产保供举措逐步显现效果。比亚迪、吉利、长安、奇瑞等传统车企份额提升明显。上汽乘用车和一汽红旗环比增幅均超过260%,体现产业稳工复产的效果突出。

涉及长三角地区的国产零部件体系供应商逐步恢复基本供货,促进全国5月的生产迅速恢复,长春和上海产业链保供政策下的生产提升明显。

5月燃油车销量TOP50

在5月燃油车销量榜单中,除轩逸继续一骑绝尘外,2-9名的排名相比4月全部发生了变化。伴随着上海、长春等城市有序复工复产,受影响比较大的“南北大众”,在5月销量环比提升明显,包括朗逸、宝来、速腾及迈腾纷纷跻身燃油车排行榜前10名。

相比于前几个月的高歌猛进,轩逸本月销量略有小幅下滑,不过依旧坐稳燃油车排行榜老大的位置。轩逸卖的如此之好除了在车内空间、燃油经济性、车辆可靠性方面的不俗表现外,过往所积攒下的良好口碑也是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朗逸自推出至今长期坐稳紧凑型车市场前三甲的位置,在国内消费者心中更是绕不开的选择,如果说紧凑型车日系车代表是轩逸的话,那德系代表无疑是常青树的朗逸。本月朗逸销量为21573辆,稳步有升的同时,进一步缩小了与轩逸之间的差距。

伴随着4月中下旬起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一汽-大众几乎回归到平日的正常水平,旗下宝来、速腾、迈腾跻身燃油车排行榜前10的同时,一汽-大众在5月狭义乘用车企零售销量排行中更是超越比亚迪,重回榜首之位。

在5月的SUV燃油车领域中国品牌一哥之争中,哈弗H6以16470辆的单月销售打败了长安CS75PLUS。自2011年上市以来,哈弗H6已累计100个月获得国内SUV市场销量冠军。

丰田RAV4荣放本月表现十分抢眼,5月销量达到12254辆,击败细分市场主要竞争对手本田CR-V。从产品层面来讲,RAV4荣放各方面实力非常均衡。作为城市SUV的鼻祖,无论在国内还是放眼于全球市场,丰田RAV4荣放都算得上是相当成功的存在。

作为燃油车销量TOP50中的新面孔,上市不足3个月的长安UNI-V5月交出了7818辆的销量答卷。经历了上市初期的产能爬坡,作为长安UNI系列打造的运动型紧凑级家轿,长安UNI-V有实力与合资对手们掰掰手腕。

在5月豪华品牌销量榜中,当属宝马的表现最为突出,宝马5系跻身燃油车销量排行榜前10,宝马3系也有着不俗的销量表现,贡献了12947辆的单月销量。而豪华品牌SUV销量榜第一名被奥迪Q5L摘得,面对奔驰GLC、宝马X3的强劲表现,终端市场较大的优惠力度,成为了奥迪Q5L拿下细分市场冠军的最大仰仗之一。

5月新能源车销量TOP50

5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6.0万辆,同比增长91.2%,环比增长26.9%,1-5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171.2万辆,同比增长119.5%。

5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6.6%,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8%;豪华车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9.2%;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0%。

继4月领跑车企销量榜后,5月比亚迪凭借着在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大领域的强势表现,<a class="hidden" href="

汽车行业的现状分析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2年7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比亚迪凭实力“霸榜”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汽车行业产销量分析

2012-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2012年以后,我国汽车产量由高速增长进入波动增长阶段,汽车制造行业进入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2017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901.54万辆,同比增长3.19%;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0%,均达到近年最高值。2018年以来,一方面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全面退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增速回落、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消费信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汽车产销量开始逐年下降。2020年全球遭遇疫情,上半年汽车行业受到冲击,全年总计汽车产量为2532.5万辆,同比下降1.37%;销量为2531.1万辆,同比下降1.78%。

2021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608.2万辆 和2627.5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3.4%和3.8%,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局面。2022年1-11月,中国汽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别增长6.1%和3.3%。

2、中国汽车销售产品结构分析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1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我国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87%,达到近些年最大值,随着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出现连续下滑,2021年,我国乘用车销售量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81.76%。2022年1-11月,乘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达87.61%。

2012-2021年,我国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约为19.7%,2016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为13%,较2009年下降6.7个百分点;随后商用车市场份额有所回升,2021年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8.24%。2022年1-11月,商用车占汽车总销量比重为12.39%。

3、中国乘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7年以来,购置税优惠减免造成产量及销量增长乏力。2018年,中国乘用车市场首次出现产销双双负增长。2020年受疫情影响,我国全年乘用车实现产量1999.4万辆,同比下降6.4%;实现销量2017.8万辆,同比下降5.9%。

2021年,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为2140.8万辆和2148.2万辆,比2020年分别增长7.1%和6.5%,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下降趋势。2022年1-11月,中国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别增长14.7%和11.5%,累计增速放缓。

4、中国商用车产销量分析

2012-2015年商用车市场一直比较低迷,累计销量同比负增长。虽然2014年9月以来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显现,有助于商用车走出低谷。9月商用车环比增长明显,但同比仍然负增长。10月份、11月份商用车月度销量实现同比正增长。虽然在2014年,同比增速开始回升,但是到了2015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2016-2020年,商用车市场回春,2016年商用车产量为369.8万辆、销售量为365.1万辆,同别增长8.0%和5.8%。2020年,商用车市场累计产量为523.1万辆、销售量为513.3万辆,同别增长20%和18.7%。在疫情的影响和汽车整体及乘用车产销同步下滑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的增长。

2021年,中国商用车累计产销量分别为467.4万辆和479.3万辆,同比下降10.7%和6.6%。2022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5、中国汽车保有量分析

2021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5亿辆,其中汽车3.0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扣除报废注销量比2020年增加292万辆,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

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15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3.18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超过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达到4.63亿人。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汽车整车制造行业需求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2年5月汽车销量

易车原创·数说车市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2年7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81.8万辆,同比增长20.4%,是以往10年的次高增速。7月零售环比下降6.5%,环比增速处于近10年同期历史第3高位。

7月销量大幅增长主要是受到车市自身因素和政策驱动的组合效果,各地经销商4S店客户进店和成交基本恢复正常,车购税优惠政策举措逐步显现效果。4、5月因疫情迟滞的产能和需求在6-7月持续释放。7月车市促销力度保持高位,主流车企均强化了优惠活动,努力弥补前期因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追回年度预期目标。

新能源车市场方面,供给改善叠加油价上浮预期带来市场火爆,油价上涨而电价锁定,带动电动车订单表现火爆。7月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环比走势都受到政策推动明显。各地出台鼓励消费政策力度大,客户订单饱满改变了淡季规律,进一步拉动7月车市火爆。

7月燃油车销量TOP50

在7月燃油车销量榜单中,各款车型的销量相比6月略有小幅下滑。不过从销量数据来看,7月零售环比下降6.5%,环比增速仍处于近10年同期历史第3高位。其中排名前6名的车型更纷纷取得2万辆以上的不错答卷。除轩逸一骑绝尘外,朗逸、哈弗H6、卡罗拉、CR-V、雅阁等车市常青树延续了过往的良好销量表现。

作为长久以来燃油车市场的销冠,轩逸继续稳坐燃油车排行榜老大的位置。除了在空间、燃油经济性、可靠性方面拥有不俗的表现外,下半年实施的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也是助推其销量长宏的一剂猛药。

7月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二名由朗逸摘得,凭借着30257辆的单月销量,朗逸一举击败卡罗拉等竞品车型。事实上,作为曾经的紧凑型轿车市场老大,朗逸依然是国内消费者心中绕不开的选择,如果说紧凑型车日系车代表是轩逸的话,那德系代表无疑是常青树的朗逸。

尽管近年来SUV市场中涌现的新对手越来越多,哈弗H6一枝独秀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凭借过硬的产品力及强大的品牌传播力。哈弗H6在7月SUV市场燃油车领域中国品牌一哥之争中,再度击败长安CS75PLUS问鼎第一。

作为长安UNI系列打造的首款轿车,上市不到半年的UNI-V在7月取得了12255辆的优异表现。极具攻击性的运动化造型配以2.0T发动机的强劲动力,可玩性非常之高的UNI-V收获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就显得理所应当了。

定位奕泽IZOA之上,RAV4荣放之下的卡罗拉锐放上市7个月来,月销量已逼近万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品牌的强大号召力、成熟的动力总成及自身性价比方面的优势,都是其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在7月的豪华品牌销量榜中,当属奔驰的表现最为突出。奔驰GLC与奔驰C级双双摘得豪华品牌SUV与豪华品牌轿车两大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特别是对于奔驰GLC而言,尽管换代车型即将于年内推出,但处于本代产品周期末端的奔驰GLC表现依然抢眼。

在MPV市场中,虽然回归平价销售的广汽丰田赛那有着不错的销量表现,但距离长久霸占MPV市场冠军宝座的别克GL8而言,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别克GL8价格在终端市场十分坚挺,几乎没有任何优惠的背景下仍获得消费者们的青睐,显示出强大的产品实力及号召力。

7月新能源车销量TOP50

7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48.6万辆,同比增长117.3%,环比下降8.5%,1-7月形成“W型”走势。1-7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273.3万辆,同比增长121.5%。

7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6.7%,较2021年7月14.8%的渗透率提升11.9个百分点。7月中国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7%,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8.7%,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4.9%。

当前新能源购车以增换购为主,很多家庭第二辆车用户需求被激发。即使原来没有购买第二辆车的需求,由于电动车的超低使用成本和灵活便利的城市短途出行优势,加之周围关注或购买新能源车的用户大增,购新能源车热情被有效激发。因此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环比6月仍有增长,没有体现出车市应有的季节性回落的规律,说明车市的总体增长特征是需求强于供给。

凭借着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大领域的强势表现,比亚迪品牌延续了近期的强势走势,所引发的销售热潮也在持续之中。旗下宋PLUS新能源、秦PLUS新能源、汉、元PLUS、海豚及唐新能源在内多达6款车型跻身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前10名的位置,“霸榜”新能源销量榜单,确实也是比亚迪股价持续走高的一种体现。

开创代步车全新细分市场的宏光MINIEV ,7月销量为37128辆,紧随宋PLUS新能源之后位居第二名。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出现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塑造了如今的销量神话。

由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线升级改造导致生产中断,特斯拉7月销量相比6月减少了约三分之二。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特斯拉批发销量为28217辆,其中出口占据156辆。不过随着工厂升级改造

2022年11月中国汽车保值率报告:SUV保值率普遍下降

2022年5月汽车销量为135.4万辆。

纵观5月的轿车市场,变化非常大。首先,宏光MINI和轩逸的位置再次调换位置,宏光MINI拿到了销冠;其次,比亚迪汉的月销竟然突破到前所未有的近2.4万辆,这对中国品牌轿车来说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比亚迪秦只能屈居第5;第三,新朗逸、新宝来、卡罗拉、速腾、凯美瑞、迈腾、雅阁、雷凌等榜单常客依旧强势。

此外,宝马5系、宝马3系、奔驰C级等豪华轿车纷纷上榜,展现出强大的消费实力。不过,长安逸动、吉利帝豪等自主轿车没有出现在榜单中。

2022年6月国内汽车销量分析 特斯拉Model Y成单月销冠

易车讯 日前,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和精真估联合发布了《2022年11月中国汽车保值率研究报告》。通过保值率研究旨在反映该品牌的产品力、认知度、美誉度等综合实力,对未来开展回购、置换、租赁、金融、新车定价参考等相关业务提供重要数据参考,从而降低业务风险,提升经营效率。

政策方向

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实现“开门稳”

十一月的工作内容即包括年底的“冲刺”也包括明年2023年的。工业是经济大盘的“压舱石”,汽车产业不仅是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带动消费的重要一环。提前规划2023年与目前四季度冲刺同等重要,多个厂商在本月已经对年度产销目标做了调整。此外,财政部提前下达2023年节能减排补助资金预算,稳定了企业的预期,也表明力争2023年“开门稳”的态度。

热点

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

智能网联汽车从“测试”到“上路”迈出了重要一步。国标《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定义的L3级驾驶自动化(有条件自动驾驶)和L4级驾驶自动化(高度自动驾驶)车辆预计将获得上路牌照。除了国家层面的声音之外,地方政策也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表现积极,力求吸引产业链落地。十一月底《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应用规定》获得通过并发布,将于2023年2月1日起实施。而深圳早在三季度已经完成智能网联汽车立法。

线上车源量变化

车源量环比转负

本月车商收车积极性不高,市场进入短暂的停滞期。在零售方面,受制于宏观的需求不振,二手车市场缺乏有效的刺激手段。线下连锁店是目前较为健康的经营模式,而线上的电商规模有所收缩。预计二手车市场也将进入比拼服务的新阶段。

各级别保值率

SUV保值率普遍下降

二手车市场量价齐跌,显然步入寒冬,中大型SUV和MPV单车价格较高,是贬值较快的产品,二手车商风险较高。本月的降价行情有普遍性,问题出在需求端,此时产品差异并不是主要矛盾。中型车细分市场虽然有机会,但车源集中在传统的合资品牌热门车型。

豪华品牌保值率

豪华品牌进口车占优

时间来到年底,国产车型进入了降价的周期,而部分进口车型仍维持较高的价格,供需关系占优,包括进口路虎等本月降幅相对较低。

电动车特斯拉品牌多次官降,对二手车保值率有负面作用,其他品牌兼顾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策略更加稳健。

主流海外品牌保值率

日韩品牌保值率相对稳定

主流合资品牌当中,本田单一品牌表现强势,暂时超过丰田位居头名,而丰田产品相对过剩,受到销量压力,主动降低了定位,丰田的多品牌策略暂时没有收到效果。现代、起亚品牌的二手车价格表现优于其他欧美品牌。

自主品牌保值率TOP15

自主品牌变化

自主品牌保值率全面下降,符合季节行情。多个厂商都推出了新品牌力求高端化,但在二手市场上价格并没有显示出优势。五菱、启辰等低价产品仍然保值率更高。

荣威以及飞凡汽车在智能化方面的优势,是价格表现的较好的原因之一。

热门保值率榜单排行

纯电动 微型车保值率排名

当前,微型电动车市场可谓是十分火爆,随着诸多车型的涌入,消费者们如今有了非常丰富的选择,相比同级别其它车型,上汽荣威科莱威CLEVER有着相对出众的续航表现,同时在价格方面也保持着较强的竞争力,拿下了纯电微型车的第一名,宏光MINIEV虽然上市时间较长,但凭借自身口碑依然拿下第二名的好成绩。

热门保值率榜单排行

合资 豪华 中型SUV保值率排名

考虑到如今家庭用车的“全能”需求,对内要撑起家庭的责任,对外要抗住业务上的挑战。合资豪华中型SUV中能够同时享受豪华品牌的品质与面子的车型中,林肯航海家就是一台可以满足大部分需求的车型,充沛的动力,豪华的内饰,稳重的外观,使航海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保值率中排名第三。虽然BBA已经成为街车,但老牌车企的品质依然得到大众的追捧,奔驰GLC和宝马X3依然夺得这个级别的冠亚军。

热门保值率榜单排行

25万以内 中大型MPV保值率排名

在近两年MPV逐渐成为了许多家庭在购车时重点考虑的车型。诸如别克GL8,商务属性过于浓厚,但依旧能很好的满足家庭用户,多年的市场耕耘依然拿下头名。而随着传祺M8、荣威iMAX8等新晋车型为代表的中国品牌MPV车型的推出,消费者的选择明显丰富了起来。传祺M8凭借近两年的发力,在冲击高端MPV市场中,是唯一站稳脚跟的自主品牌,在榜单中位列第二名;荣威iMAX8外观上都摆脱了老派MPV那种商务气息,引入了更多的时尚、年轻元素。配置上更符合家庭用车的需求和理念,在榜单中拿下第三名的成绩。

新能源车市场变化

电动乘用车售后服务规范

电动车的检测和维修与燃油车有很大差异,三电系统的维修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这是传统4S店面临的切实问题。《规范》的发布在团体内部带来了积极影响,达成了行业共识。此外,电动车的维修价格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痛点需要服务商着力解决。

不同类型新能源车保值率

新能源车保值率同步下降

在传统厂商大步进入新能源车市场之后,品牌和渠道都与燃油车混同,这使得新能源车难以走出独立行情。虽然部分厂商的新车销售开创了直营等新的渠道,但二手车目前难以复刻。新能源车的二手交易开展得较晚,2022年可以看作第一个完整的周期,即在产品稳定的情况下,价格的季节性表现为年底是收缩行情。如果说燃油车是靠二手车置换来带动新车销量,那么这一逻辑在新能源车市场并不适用。新能源的新车交付难,保有量低反而是制约二手车交易的天花板。

主要车型保值率

本月纯电车车型保值率变化明显,纯电车型排名前三分别为 荣威科莱威CLEVER、极氪001、五菱宏光MINIEV,特斯拉Model Y、Model 3近期受到近期官方指导价降价影响,保值率本月出现明显下降。

易车App提供销量、热度、点评、降价、新能源、保值率、实测、安全、零整比、保有量、经销商、易车号榜单。如需更多数据,请到易车App查看。

易车原创·数说车市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2022年6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94.3万辆,同比增长22.6%,环比增长43.5%,6月零售环比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历史最高值。

6月份销量大幅增长主要是受到车市自身因素和政策驱动的组合效果。一方面各地经销商4S店客户进店和成交都基本恢复正常,4、5月因疫情迟滞的产能和需求在6月开始释放,部分地方补贴消费6月底到期。6月车市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弥补前期因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冲击半年度目标。

另一方面,5月31日颁布的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对释放消费潜力和提振汽车市场起到了绝对性作用。与2009年、2015年的减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相比,此次政策的实施范围更广,受益面更大,预计有1000多万辆乘用车可享受政策优惠。

6月燃油车销量TOP50

在6月燃油车销量榜单中,各款车型的销量相比5月迎来了大幅增长,其中排名前8名的车型更是纷纷取得2万辆以上的骄人答卷。除轩逸继续一骑绝尘外,卡罗拉、宝来、CR-V、迈腾等车型销量提升明显,创下了各自今年以来的最好销量记录。

轩逸在6月的销量数据再创新高达到45767辆,继续稳坐燃油车排行榜老大的位置。轩逸卖的如此之好除了在空间、燃油经济性、可靠性方面拥有不俗的表现外,本月实施的车辆购置税减半征收优惠政策,相信也是助推其销量大涨的一剂猛药。

凭借着33198辆的单月销量,卡罗拉跃居至燃油车排行榜第2名,一举超越朗逸、宝来等竞品车型,同时位列紧凑型轿车市场的第2名。作为全球累计销量最高的车型,卡罗拉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作为合资紧凑型SUV市场中的常青树,上市多年的现款东风本田CR-V虽然已临近换代,依旧能交出23341辆的销量答卷,展现出过往所积累下的深厚口碑基础。

作为中国品牌燃油车市场中唯一的豪华品牌,红旗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不言自明。过去几年红牌销量呈现节节上升的态势,其中又属红旗HS5的表现最为突出,大气的造型外外加情怀的加持,6月红旗HS5销量重回1万辆大关,达到了12225辆。

此前受限于产能不足,坦克300一直是新车一车难求,二手车市场加价火热的态势。不过经过工厂升级改造过后,结束产能爬坡的坦克300加速着销量释放,6月销量达到11500辆,这对于仍然在排队等待提车的消费者而言无疑是个好消息。

在6月的豪华品牌销量榜中,当属奥迪的表现最为突出。奥迪A4L与奥迪Q5L分别摘得豪华品牌轿车及SUV两个细分市场的销量第一。相比竞品车型,奥迪A4L与奥迪Q5L在终端市场有着更大的市场优惠力度,这也成为拿下细分市场冠军的重要因素。

在MPV市场中,广汽丰田赛那延续着销量上涨的态势,6月销量再创新高达到7586辆。经历了上市之初大幅加价后,回归平价销售的赛那展现出不俗的竞争力,月销破万指日可待,也是目前市场中唯一有机会将别克GL8挑落马下的MPV车型。

6月新能源车销量TOP50

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3.2万辆,同比增长130.8%,环比增长47.6%,1-6月形成“W型”走势。1-6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224.8万辆,同比增长122.5%。

6月新能源车整体零售渗透率27.4%,较2021年6月14.6%的渗透率,提升12.8个百分点。6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0.1%;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8.0%;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5%。

6月新能源车市场最大看点莫过于,复工复产后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首月销量创造了新的历史记录,月销量近8万辆的强势表现不仅代表了疫情暂告一段落后,特斯拉品牌的正式回归,也宣告着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摆脱了零部件供应紧张、停工等因素的影响,上海超级工厂整体生产和交付已恢复正常水平,这也体现在销量上,Model Y在6月销量达到了惊人的52150辆,登顶新能源车销量榜首的同时,更拿下了6月国内乘用车市场单一车型的销量冠军。

虽然在6月的新能源车冠军争夺战中落败,但宏光MINIEV依旧取得了接近4万辆的销量成绩。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作为微型纯电动车市场的开创者,宏光MINIEV的推出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也塑造了如今的销量神话。

除了拿下本月单一车型销冠的Model Y外,6月Model 3销量表现也十分抢眼,从5月的3950辆提升至6月的25788辆,恢复到之前的正常水平。

凭借着纯电动与插电混动两大领域的强势表现,比亚迪品牌延续了近期的强势走势,旗下宋PLUS新能源、汉、<a class="baikekeyl" href="s://car.yiche/qinplusdm/" title="秦PLUS新能源" data-keyType="Serial" data